外媒:中国经济何处去?习近平推“新质生产力”(组图)

为了使中国经济走出当前的疲软状态,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呼吁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那么,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它又新在哪里呢?

习近平为中国经济指明方向:发展新质生产力

(德国之声中文网)过去数周以来,中国官媒一直在连篇累牍地宣传习近平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倡议。这位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希望加快在未来技术领域的前进速度,并逐渐减少对外国的依赖。

生产力这一名词源自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内容包括国民经济中必不可少的自然资源、劳动力、生产材料和技术知识。

英文版党报《中国日报》是这样描述习近平为中国所指明的发展方向:"一段时间以来,中国政治领导层多次强调,必须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推动中国经济未来的强劲增长。同只包含劳动力和资本的传统生产材料不同,新质生产力更立足于技术创新。"

光伏产品“Made in China" 热销全球,图为中国连云港的一家光伏产品生产企业。

联盟投资中国业务首席经济师保尔(Volkmar Baur) 对德国之声表示,这种说法的解读空间非常之大。

解读空间宽泛的新口号

"中国通"保尔表示:"就目前而言,这句口号还缺乏实质内容。不过,这种做法在中国很常见。中国通常都是先喊口号给出大致方向,然而再逐渐填充内容。" 保尔说,习近平提出"共同富裕"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直到今天,"人们对这句口号的具体内涵还是知之甚少。"同样,"一带一路"倡议也是在推出多年之后,才有了较为清晰的方案。

保尔表示,党媒宣称,习近平提出的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重要的发展创新。尤其在两会召开前夕,中国更是加大了对新质生产力理论的宣扬力度。

令人头疼的新路线

在柏林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的格林贝格(Nils Grünberg)看来,习近平提出的这一新理论,想必会令省级的决策者非常头疼:"地方官员的处境非常糟糕,他们必须弄清楚北京到底想要什么。"他们必须对习近平的新口号进行解读,将其转换成没有具体内容的"奇怪文字",这样才能避免将来被抓把柄。格林贝格说,对地方官员来说,习近平不断发出这类措辞隐晦的信息,让他们很难掌握北京路线的变化。

观察党媒,就不难发现推动"新质生产力"的重点,正如《中国日报》所写的那样:"同以劳动、土地和资本为动力的传统生产力不同,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

山东潍坊一家企业内,工人正在无尘车间安装LED芯片。

文章接着写道:"中国的经济策划师们认为,通过重点发展新质生产力,将加快中国未来工业和核心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中国的工业现代化进程,以提升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产业链的地位。"

保尔表示,依照他个人的理解,这一切其实就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但不得不说的是,过去一段时间里,中国发生的很多事情,并不都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国家对经济和研发领域的干预越来越多,实际上起到了限制创新的作用。"对企业事无巨细的规定也越来越多,怎么投资、投向哪里都要干预。"这些干预更会使生产率下降。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新意不多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口号提出之后,此前的"中国制造2025"是否就不了了之了?当德国之声问及这个问题时,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的君特(Jacob Gunter)表示:"中国制造2025这个概念,在外国人当中引起了恐慌,所以中国人就不再使用这个概念了。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放弃了这个计划。"


2023年12月10日,中国长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君特表示,习近平对技术有种"痴迷","很明显,对他来说,发展技术是一个优先选项。'中国制造2025年'中所罗列的十项技术,今后也仍将是集中大量资本、资源和重点研发的领域。"

持之以恒的高科技野心

保尔也表示,尽管"中国制造2025"中所提出的制造高端芯片等核心领域的目标,并没有能够实现,但中国会继续坚持这一路线,因为虽然遇到了一些困难,但中国也还是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在电动车,铁路以及可再生能源领域,中国已经占据世界领先地位。"

在造船、航天以及机器人制造领域 ,中国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受西方制裁的影响,中国的通讯技术发展受到了阻碍。保尔说:"虽然不是在所有领域都取得了成功,很多领域也还仍然对西方技术存在依赖。但'中国制造2025'绝对不是一个失败的案例。"


中国经济奇迹走到终点了吗?

中国人大会议于 3 月 4 日星期一在北京开幕,这是今年的年度重大政治会议。中共当局按计划于周二5日公布了其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 中共领导人表示,他们“完全有信心”,尽管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去年的增长率是近几十年来最弱的之一(5.2%)。值此之际,法国学者与媒体关注讨论的焦点是:中国的经济奇迹是否走到终点了呢?

也是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研究员的法国高等商学院附属教授菲利普·勒科尔( Philippe Le Corre)与独立机构《投资组合管理公司(Amiral Gestion)》的经理 路易·达维厄 (Louis d’Arvieu)就《中国的经济奇迹走到终点吗?》为题,两人进行对话辩论,并由十字架报编辑部阿尔班·德·蒙蒂尼 (Alban de Montigny) 和马琳·兰道 (Marine Landau) 整理此次对话的资料。

中共今年的年度重大政治会议人大会议 3 月 4 日在北京开拉开帷幕。中共当局按计划于周二5日公布其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 中共去年的增长率为5.2%,是近几十年来最弱的之一。尽管如此,中共领导人仍然表示,他们“完全有信心”。

菲利普·勒科尔教授首先说道:“中国的国力处于一个不再那么强大且令其感到受掣肘

的境地”。

这名教授指出,中国政府预计在本次人大代表会议中:宣布2024年5%的增长预测,但与去年不同的是,这个数字似乎很难实现。

由于经济放缓,中国当权者发现自己处于非常不舒服的境地。 作为这种不安的迹象,总理李强取消了通常在人大会议结束时举行的新闻发布会。

基本上,人们正在目睹一种 20 世纪 80 年代初中国建立的基于人口增长和富裕的社会契约的弱化。

造成中国经济走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中国走出新冠疫情的准备和策划都很不充分。 当然,中国仍然继续大量出口:中国和欧盟之间的贸易额每天高达 24 亿欧元。

但中国家庭在通胀背景下消费不足,信心不再; 在一个高度数字化的国家,在线商务的衰落就证明了这一点。

这种信心的丧失尤其根源于房地产泡沫的破裂。 新建的公寓无法交屋,这让那些把积蓄投入到这个购买项目的家庭感到沮丧。

此外,以前对工作机会不知所措的年轻毕业生和劳动人口现在遇到了困难,被迫降低了自己的抱负。

在一个教育系统从小就注重成功的社会中,这也是沮丧情绪的根源。 除此之外,还有中国生育率直线下降的人口问题,就这点来说,邻国印度的人口结构非常活跃,人口增长率超过 8%。

在地缘政治层面,中国政权在贸易关系上的侵略性的做法以及与美国日益激烈的竞争,迫使韩国和美国公司从中国撤出其工厂设施,并将其迁移安装在邻国,例如: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印度。

然而,就产能而言,这些国家无法与拥有大规模基础设施的中国竞争。 此外,德国巨头巴斯夫和宝马等某些集团仍继续在那里部署。 但他们默认这样做,接着是失去了俄罗斯市场,他们离不开中国市场了。

在公开场合,北京张开双臂欢迎外国投资者。 但实际上,自2013年习近平上台以来,中共政权已竭尽全力通过加强行政约束让外商感到受挫。而且中国市场由国企集团主导,为外国公司留下的空间很小。 因此,到 2023 年,外国投资金额为 330 亿美元,为三十年来的最低水平。 »

中国“改变模式的可能性迫在眉睫”

独立《投资组合管理公司(Amiral Gestion)》 经理 路易·达维厄 Louis d’Arvieu对话中也指出,中国“改变模式的可能性迫在眉睫”

他说:“从短期来看,中国的经济形势并不是灾难性的。 一些信号仍然是积极的。中国国内消费保持强劲,2 月中旬农历新年期间的旅游业与 2019 年相比录得两位数的增长。尽管企业主和家庭士气低落,但还是出现了两位数的增长。”

中国的国家财政状况保持稳定,居民储蓄充裕。 房地产行业虽正处于危机之中,但崩溃的可能性似乎不大,因此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应该仍然有限。

相比之下,住宅房地产领域的家庭债务占 GDP 的 30%,远低于次贷危机前美国家庭持有的 70%。 中国政府启动了小步政策以避免房地产的泡沫破裂。

在国际贸易方面,即使西方国家希望自己的供应来源能够多元化,但中国仍然是世界工厂。

中国的规模、基础设施、劳动力,尤其是电动汽车领域的比亚迪、在线商务领域的 Temu 或视频游戏领域的网易等国内冠军企业的存在,它们继续让中国成为各国不可或缺的贸易伙伴。

从长远来看,模式改变的可能性迫在眉睫。 以基础设施、房地产、债务三联体为基础的中国经济奇迹似乎不再可行,特别是由于人口结构的困境。例如,新房生产过剩需要时间来消化。 中国的人口模型允许出售大约900万或1000万套住房,而过去十年,中国每年新住房的供应量却冲到1300万套。

中国政府正处于一个几乎是哲学选择的门槛上。 它采何种方式影响其货币政策将是一个关键指标。 如果选择采取人民币贬值政策,那就是低成本价格模式的延续,也就是偏好全面出口作为持续增长的引擎。 或者,相反地,它有意识地押注货币走强将有利于国内消费能力,鼓励进口,并最终有助于更加良性和平衡地融入全球经济。

我们还必须看看中国是否会优先考虑政治方面而不是经济方面的需要。

而且,在黑暗的情况下,这可能会导致中国在国内转化为对自由的新限制和对少数族群的持续压迫,同时实施更加独裁的经济政策。

而对外的作法,则有点像俄罗斯的路线,他将加大对台湾及其邻国,特别是印度、韩国和日本的压力。»


推荐阅读